当前位置: 华人社区 > 正文

赵伯涛:简谈黄一鸣长篇小说《血路归根》


黄一鸣,著名纪实摄影家、摄影评论家、作家、高级记者。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七届理事、新闻纪实委员会委员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、海南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、海南省摄影家协会三、四届主席、五、六届名誉主席、海南省纪实摄影协会创会主席、贵州民俗摄影公益中心艺术总监。第七届中国摄影最高成就奖“金像奖”获得者。

自1992年起,出版《黄一鸣纪实摄影作品集》《海南故事》《黑白海南》《镜间本色》《海南“慰安妇”》《汶川大地震摄影纪实》《一鸣集——纪实摄影断想》(评论集)《困顿与反思》(评论集)《闯海人》《海南纪事》《海南先住民》《原告》(报告文学)《自梳女》等20部摄影专著。

2023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《守候晨光》,2024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《血路归根》长篇小说。

在国内及多个国家举办摄影作品展览。摄影作品及图书被多家国内外美术馆、博物馆、文学馆和私人机构收藏。

1988年4月25日是,海南建省办特区挂牌。-黄一鸣摄于海南海口

乘船进海南岛的大陆人-海口-1988年-黄一鸣摄影

建省之初十万人才过海峡-1991年摄-黄一鸣摄于海南海口

海口市东湖人才市场-(1993海口)-黄一鸣摄

海南省建省之初,琼洲海峡轮渡是人们进出海南岛的主要通道。1999年黄一鸣摄影

红色娘子军老战士(王先梅(左)、王运梅(中)、潘先英)1999年摄于海南

《移动生命线》-2000年12月18日下午在海口市海秀大道发生一起交通事故3人同时在一起打手机。黄一鸣摄影

当血仇的画面凝结成质朴的文字时——简谈摄影家黄一鸣长篇小说《血路归根》赵伯涛

说黄一鸣是蜚声中外的当代纪实摄影家不过分,上网一搜就明白。1988年我们就相识,记得他领着海南一大帮摄影家搞作品展,展览的前言还是让我写的。现在一鸣兄出版了长篇小说,我是惊讶中连带着敬佩。读了,很是震撼。《血路归根》,分上、下部,近30万字,握在手里,大而厚实的一本书。题材当属国内文坛罕见,说的是当年日本侵略荷属东印度群岛(印度尼西亚)后,海外华侨华人为了民族尊严和自由,奋起反抗日寇暴行的故事。凸显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,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性的考验。

一个端着相机每日在“看”世界的摄影家,转身间就爬着用文字“写”世事,而且写的是煌煌巨著,不容易。但是他成功了,一鸣兄使一群消逝于历史烟尘里的英雄儿女,鲜明地复活在文字上。

小说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(1942-1945年)太平洋战争为背景展开。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激烈进行的时期,日本在亚洲地区的侵略暴行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。在日本侵略荷属东印度群岛(印度尼西亚),以符克任、李满峰、陈李妹、黄志坚、陈月娥、翁源、方小辉等为代表的华侨华人在这片土地上艰难生存。

他们深知石油资源对于战争的重要性,以及被日军掠夺后将带来的严重后果,因此冒着生命危险阻挡日军掠夺当地的石油资源,与日军进行对抗。解救被日军强征,遭受了日军的残酷折磨和虐待的荷兰“慰安妇”少女,想尽办法将她们从日军的魔掌中解救出来。他们被日军发现后全部锒铛入狱,关进了日军集中营。在集中营里,他们经历了残酷的殴打、饥饿、疾病等,但始终没有放弃抵抗的意志。

特别是他们利用自身掌握的摄影特长与日军周旋,偷偷地拍摄了日军的暴行以及集中营内的情况,抢救住了战争罪证的影像档案资料。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照片曝光过度、即将成为废片的危机,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,配置冲洗照片的药水,成功地保留了这些珍贵的照片。经过漫长的艰苦斗争,最终日本战败投降,华侨华人们迎来了解放。他们克服重重困难,有的回到了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开发建设,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小说情节跌宕起伏,发展逻辑严密,充满了紧张和刺激的元素。各条线索相互交织,层层推进。故事以日本的侵略为开端,逐步展开华侨华人的反抗斗争,最后以日本战败投降、全境解放收尾,条理清晰,主次分明。扣人心弦。

作者通这部小说,铭记华侨华人在海外抗击法西斯主义战争的贡献。据我所知,题材上这是对新中国文坛的一大贡献。小说中的战争罪证影像档案资料等情节,强调了历史证据的重要性,也提醒人们要尊重历史,铭记历史,从历史中吸取教训,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。

尤为可贵是作者述写了华侨华人在海外,通过创办学校、组织社团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。对华侨华人的生活、习俗、文化活动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,体现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坚守。这种文化认同不仅是华侨华人的精神支柱,也是他们在异国他乡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标志。

“血路归根”之归根大约就在于此吧。

释卷长思,《血路归根》这部作品最打动人的究竟是什么?首先,是作者群像式地刻画、塑造了一群人物。众多性格鲜明、形象饱满的人物跃然纸上,既有勇敢坚毅的抗日志士,如符克任、李满峰等,他们不畏强敌,积极组织和参与抗日活动;也有普通的华侨华人,如黄志坚、陈李妹等,他们在战争的影响下,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尊严。这些华侨华人正是海外抗日救国的无名英雄。

精彩的是,人物的命运与性格,在战争的洗礼中都经历了成长和转变。主人公们在面对日军的残酷迫害和艰难的生存环境时,不断地磨砺自己的意志,从最初的恐惧和迷茫逐渐变得坚定和勇敢,人物的成长过程使人产生共鸣,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。

其次就是情节架构精彩。除了前面已经提到之外,作品中存在多条情节线索,它们相互交织,共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。也展示了一鸣兄杰出的长篇构思能力。例如,爱情线索、友情线索与抗日斗争线索相互交织,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,也使情节更加复杂多变,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。

细节描写细腻生动: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,有生活场景的还原,作者对当时华侨华人的生活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,使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。有对印尼当地的风土人情、华侨华人的居住环境、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描写,都让读者对故事的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
特别要赞叹一下是情感表达的细腻。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内心独白、对话以及行为举止的描写,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。例如,亲人之间的离别之痛、恋人之间的思念之情、战友之间的生死与共,这些情感的表达真挚而动人。在对亲人的探监、恋人之间的无尽思念和牵挂、集中营慰安妇受辱自戕的哀伤等情节的描写,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,都使人印象深刻,不能忘怀。

语言风格质朴有力。这是摄影家一鸣的语言,质朴、平实,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,但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。书中融入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和词汇,增加了作品的地域文化氛围。例如,对印尼当地语言的引用以及华侨华人之间的一些特殊用语,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故事发生地的文化特色。

最后,很有必要说说长篇小说《血路归根》里的人物塑造。

书里有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,包括符克任、黄志坚、翁源、李满峰、陈李妹等。这些人物形象鲜活,行为逻辑清晰,他们的经历和抗争共同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,都可以被视为核心主人公。但在此主要谈谈符克任。

符克任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坚定的抗日志士,是一个卓越的抗日领导者。同时,他身上也充分表达着典型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复杂性。

符克任是华侨,这一身份使他既对故土祖国有着深厚的眷恋和责任感,又受到海外生活经历和文化的影响。海外的成长经历让他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,培养了他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。这种双重身份背景使他在面对日本侵略时,既有对祖国同胞苦难的感同身受,又能以一种较为独特的视角去思考和应对问题。例如,他在组织抗日活动时,能够借鉴一些海外的经验和策略,同时也更能理解海外华侨华人的心理和需求,从而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大家进行抗日斗争。

同时,知识分子的特质与担当燃烧着他的心。他是一名有知识、有文化的青年。知识分子的身份使他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,对日本侵略的本质和危害有着深刻的认识。他明白,仅仅依靠武力抵抗是不够的,还需要进行思想上的启蒙和宣传,激发广大华侨华人的民族意识和抗日热情。因此,他在积极参与抗日斗争的同时,也注重宣传工作,通过演讲、散发传单等方式,向华侨华人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。

在面对日军的残暴侵略时,符克任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敢、坚毅和谨慎细腻。他毫不畏惧地组织和参与各种抗日行动,冒着生命危险阻挡日军掠夺石油资源、解救“慰安妇”少女等。然而,他的勇敢并非盲目,在行动中也展现出了谨慎细腻的一面。他会在行动前进行详细的策划和准备,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,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。例如,在解救“慰安妇”少女的行动中,他对日军的巡逻路线、守卫情况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,确保行动的成功。

同样,符克任有着坚定的抗日信念,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目标,不为任何困难和诱惑所动摇,但他并非固执己见,在实际的抗日斗争中,他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。当遇到日军的围剿和封锁时,他能够带领大家巧妙地躲避敌人的追捕,寻找新的抗日根据地;当发现传统的抗日方式效果不佳时,他会积极探索新的斗争途径,如利用摄影特长与日军周旋,保存战争罪证影像资料等。

符克任对祖国的热爱是深沉而坚定的,他为了祖国的抗日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。然而,这种对祖国的无私奉献也使他对家人充满了愧疚。他长期投身于抗日斗争,无法陪伴在家人身边,甚至无法保障家人的安全。这种情感上的矛盾使他内心备受煎熬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抗日使命,而是将对家人的愧疚转化为更加坚定的抗日决心。

符克任与战友们在长期的抗日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,他对战友们充满了信任和尊重,愿意与他们并肩作战、生死与共。但同时,他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,这种仇恨源于日军的残暴行径和对祖国、对同胞的伤害。他的仇恨并非盲目和冲动,而是在理性的控制下,转化为对日军的有力打击。在面对日军的审讯和折磨时,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,没有向敌人透露任何关于抗日组织的信息。

符克任怀揣着追求民族解放的崇高理想,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赶走日本侵略者,实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。然而,战争的残酷现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。他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、同胞的苦难和牺牲,自己也多次陷入绝境,受尽酷刑折磨。他一直致力于团结广大华侨华人共同抗日,但在实际的抗日斗争中,他面临着内部矛盾的困扰。一方面,不同的华侨华人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,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协调和解决;另一方面,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为也给抗日斗争带来了极大的阻碍。符克任既要与日军进行斗争,又要应对内部的矛盾和挑战,这使他的抗日之路变得更加艰难。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他不断地反思和探索,也使他在血与火的岁月中历练成长。

包括他深知华侨华人在海外拥有一定的资源和优势,他善于利用这些资源来为抗日斗争服务。他组织华侨华人利用自己的商业网络和社会关系,为抗日队伍筹集资金、物资和情报。同时,他还鼓励华侨华人发挥自己的特长,如摄影等,来记录日军的暴行,为日后的审判和历史的铭记留下证据。这一切都使得符克任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化,使这个具有坚定信念、无畏勇气、卓越领导才能、智慧谋略和深厚爱国情怀的人物,代表了广大华侨华人的抗日精神和不屈意志,成为《血路归根》中最为光辉和感人的人物之一。

总之,作品中众多人物,来自不同的背景和阶层,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,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战争时期华侨华人可歌可泣的群像图。

当然,我最感兴趣的是,作为摄影家的黄一鸣,他是如何将把操弄照相机的特色、习惯,融合进小说《血路归根》中。

在摄影创作中,一鸣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细节,使其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。同样的,小说《血路归根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场景和人物细节描写,比如黄炳南一家返乡前的喜悦、旅途中的忧心忡忡、路匪打劫后的无奈和伤痛等场景,通过细腻的笔触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,使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更加真实、生动。这些细节就像摄影作品中的一个个特写镜头,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等等。

一鸣的摄影作品常常在小细节中透视大事件,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。在小说中也体现了这一点,作者通过描写符克任、李满峰、陈李妹等华侨华人的个体经历和遭遇,展现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大背景下,华侨华人奋起反抗的艰难历程。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悲剧和民族的抗争精神,从微观的视角深入展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苦难与奋斗。

而作为摄影家,一鸣对光影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运用是游刃有余的。小说中,作者对环境和场景的描写也非常注重光影的效果,通过对光线、色彩、阴影等元素的描写,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。例如在描写日军集中营时,阴暗的环境、微弱的光线,以及人物在这种环境下的艰难处境,都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,仿佛一幅幅黑白的纪实摄影作品,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。

当然,最能显示出作者与自己作品的“血缘”关系的,就是作品主人公中的黄志坚、翁源等人掌握摄影特长,这一技能在他们与日军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们利用摄影记录下日军的暴行,为日后揭露日军的罪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。在集中营中,他们巧妙地利用摄影设备和技术,在艰难的条件下冲洗照片,当照片曝光过度、即将成为废片时,他们处乱不惊,冷静从容,利用自己的经验配置冲洗照片的药水,解决了这一危机,成功保存了战争罪证影像档案资料。这种专业能力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才华,也为他们的抗争提供了独特的武器。

作为纪实摄影家,一鸣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历史文献价值。在小说创作中,作者也秉持着严谨的态度,基于大量的历史研究和采访,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。小说中涉及的太平洋战争、华侨华人的生活、日军的暴行等内容,都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和呈现,使读者能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了解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,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责任感。

另外,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。这种多视角的叙述方式,就像摄影中的多角度拍摄一样,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观察力,展示着常人容易忽视的事物和现象。让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、立体,也给读者带来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。

在书后,一鸣兄还附录了当年故事发生地华侨生活的“照片集”,近百多张,皆为黑白照片,南洋风情景色的背景看上去有着些许的苍凉。有家庭私照,有集体几十人合照,有儿童老人,有男女青壮年。黑灰色的画面上,明亮的是干净、朴质的面孔,平静、安详的表情,凝重直视过来的眼神——只有两三张照片里面,有人淡淡地笑,笑得很小心。其余,可爱的儿童、柔美的姑娘、身手敏捷的男子、慈祥的老者,面庞上皆是沉重、肃穆的神情。他们此刻在想什么?为什么他们没有微笑?因为遥远的故土家乡,满目疮痍,国破人亡。像作者提示的一样,他们,就是作品的主人公。

但是我们都能感觉到,在这些平静甚至寂寞的神情下,有愤怒、不屈的热血在涌动,奔流。

2024.10.21海口

作家简介

赵伯涛,作家、文玩收藏家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祖籍山东淄博,生于陕北。曾在陕北插队、新疆服役当兵。后读大学,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。曾有文学作品发表于《当代》、《收获》杂志。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。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劼对其文学作品研究,撰写、发表有《赵伯涛小说论》。现任某省文物研究会副会长。

网友评论

0 条评论

所有评论
显示更多评论
Copyright © 2021 塔州华人 All Rights Reserved
关于我们